8. 下载无处不在很多公司的App都支持离线使用,像是音乐App(QQ音乐、多米、百度音乐等),还有视频App(爱奇艺、腾讯视频、百度视频等)。随时在地铁上都能看见一些人拿着手机看视频、听音乐……这样的风景在美国却是少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人们无法享有中国用户那样的下载权限。 主流的新闻App同样能提前下载多达几百篇文章,用户可以挑有空的时候看;主流的地图App也能下载用户所在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离线地图;百度翻译、有道词典之类的中英翻译App也可以下载离线词典和资料,让查询变得更加快速便捷,只是翻译质量略微逊色些。 离线下载功能成为诸多App的卖点之一。在中国,下载一部电影或一首歌时,用户可以对画质和音质进行设置,可以看到下载占用的流量和内存,数字精确到以KB计算,还可以了解设备内存剩余的空间;相比之下,美国的App就最多显示一个模糊的进度条,或者干脆什么都看不到。 9. 朋友圈里别有天地探讨App UI在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之际,不得不提一下微信的“朋友圈”或者“新鲜事”板块。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感觉就像是Facebook的动态消息被生搬硬套进了毕加索式的怪异图标。但使用之后我惊喜地发现,朋友圈堪称是绝佳的创意,跟Facebook的动态消息相比颇有独树一帜的风范。
这些独具创意的设计元素与微信的完美融合让大众对朋友圈情有独钟了。查看消息和刷新朋友圈,评论点赞和发状态……这就是中国微信用户的日常。 10. 其他
差不多一半的iPhone用户都开启了Assistive Touch。虽然这漂浮在屏幕上的小方块有时候挺烦人的,但是也很有用——比如充当虚拟的Home键以及实现多点触控功能等,后者让原本需要多个手指完成的操作只需一根手指就能完成,让伤残人士也能做到无障碍操作。 但是,为什么那些四肢健全、大脑正常的人也会选择启用Assistive Touch这种模棱两可的设定呢?没人能果断给出一个答案来,也许人们的想法各不相同吧……有人害怕用坏了手机下方的Home键,有人也许仅仅是闲得没事做而已。
在不同App的加载和错误提示界面上,都会出现各式各样可爱的卡通造型。
一些App还包含了快速查询和更新当地环境污染指数的功能。
相当一部分的App在打开之前会出现无需提前加载的全屏广告,它们在应用打开之前就在后台自动加载好了,甚至内置在了App中。有时候是程序内购买的广告,有时候则是推广或宣传特别的活动等等,还有就是一些在公告板或者地铁站随处可见的普通广告。
主流App为用户提供多种多样的主题/皮肤选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实在不能想象美国的iOS应用也会走这样的套路。
虽然Google在中国被屏蔽了,但是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搞一台Nexus设备,享受什么纯白无暇Google体验实在是多此一举。但在中国,官方原版ROM和其他地方一样匮乏,为了弥补这样的空缺,一些基于Android原生系统的替代产品出现了,比如小米的MIUI、阿里的YunOS以及锤子科技的Smartisan等。 文章来源:Dan Grover's 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