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马越离开工作了9年的美国回到中国,推进开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当时,开源技术已经在美国蓬勃发展,以“开源改变人生”为理想的马越希望能够推动开源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然而,开源技术在中国的成长速度远远低于他的预期。“说到开源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我只能用甜蜜又苦涩来形容。”马越在开源中国社区2014源创会年终盛典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达对中国开源技术整体发展环境的感受。 在马越看来,中国开源技术的发展环境还不成熟。2007年,在中国几乎没有人知道“开源”这一专业名词,甚至是许多国际企业的CIO对此也并不了解。即使是在现在,还有许多人对开源技术一知半解,这对开源技术的推广形成了一定阻碍。同时,国内从业者的能力参差不齐,等级分化严重,从业者的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急需提升。 现场图 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由传统的“产品定义用户”转变为“用户定义产品”。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的竞争是个性化快速迭代的竞争方式。马越认为,开源技术的出现,代表着互联网新经济将占据主流地位,苦守传统经验的企业将无法生存。 对于企业来说,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企业的it架构不得不迎合市场竞争的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而开源是一个很好的调整方式。但有些企业的CIO存在着“无风险”心理:拿着高薪,花最多的钱买最贵的东西,从而为自己开脱责任。这也导致许多企业不愿尝试开源技术。 在其看来,阿里巴巴和华为是国内企业中接纳开源技术最快的两家企业。“阿里是中国推出开源项目最多的企业,华为是拥有最多开源志愿者的企业。”马越如此评价到。 谈到未来的规划,马越表示,开源中国在过去只为从业者提供一些信息和资源,未来将会深入来做数据挖掘。而在大学生迅速成为掌握开源力量的开发者的同时,开源中国将会在明年到50所高校进行宣讲。马越认为:“编程的门槛越来越低,以后将会有更多的人成为开发者,编程语言将会越来越像人类的自然语言。” “开源技术也许在中国真的要爆发了。”马越如此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