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LUPA开源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文章 帖子 博客
LUPA开源社区 首页 业界资讯 开源资讯 查看内容

要专利还是要开源

2014-11-17 17:17| 发布者: joejoe0332| 查看: 894| 评论: 0|原作者: 湖北日报|来自: 湖北日报

摘要:   世界真是奇妙,当苹果与三星两大科技巨头为专利侵权纠纷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另一科技后起之秀特斯拉却宣布要向所有人开放其专利技术,承诺将不会起诉任何善意使用其技术的人。 2014年10月9日,特斯拉汽车发布了 ...
  世界真是奇妙,当苹果与三星两大科技巨头为专利侵权纠纷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另一科技后起之秀特斯拉却宣布要向所有人开放其专利技术,承诺将不会起诉任何善意使用其技术的人。

2014年10月9日,特斯拉汽车发布了新的双电机全驱技术,同时发布了三款新车型。


  特斯拉被视作当今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头羊,在相关电池、电子设备和软件领域均具有很强的实力,拥有160余项美国专利。


  坐拥如此宝贵的专利技术,特斯拉为何要选择开源?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是这样解释的:“领先的技术并不需要专利的限制,与其像守财奴一般护着自己一些小小的成就,还不如敞开胸怀来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


  苹果、三星以及特斯拉的故事,表面上是不同的公司对技术的不同看法,实则是专利保护与开源两种商业模式的PK,他们都认为自己选择的那个模式是最好的。但无论那些科技巨头说得多么慷慨激昂,他们始终是商人,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公司账户上的利润总额有没有增长。


  特斯拉的烦恼


  相对于马斯克对开源理念的“高大上”,特斯拉的用户对开源的理解则更现实。


  武汉民营企业家张珺是国内第一批提车的车主之一,2013年5月在网上下订单后,今年3月将特斯拉接回了武汉。


  集各种炫酷技术于一身的特斯拉,虽然操作起来体验感极强,但张珺的苦恼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跟燃油汽车需要加油才能行驶一样,特斯拉需要充电才能跑。就因为充电桩的困扰,张珺的特斯拉到武汉近一个月都只能停在车库,不敢上路。


  张珺所住小区的停车场,并没有预设充电装置。若要建特斯拉充电桩,则需要改建线路,而这恰是物业公司最担忧的问题:特斯拉充电时电流较大,最高可达到80安,而家庭电流一般为10-20安,普通线路的输出功率远远不够,若改建线路是否会存在安全隐患?


  经反复沟通,最终物业公司在提出更高防火要求的情况下,同意张珺在停车场建充电桩。至此,张珺的特斯拉总算解决了充电难题。


  特斯拉“充电难”,并不只是个案,在国内其他城市的特斯拉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因为目前电动汽车市场上,电池以及充电方面尚未形成国际统一标准。 特斯拉推崇使用小型电池组以及建设超级充电站为电动车充电,但这种做法和标准并不是行业主流,这也是特斯拉在中国遭遇充电网络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


  “从充电桩事件可以看出,特斯拉选择开源是有其深意的。”张珺对本刊记者说,特斯拉作为一家新兴电动汽车公司,其核心部件和技术在当前还很小 众,给其自身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它选择开源,将其专利技术向所有人开放,是希望能更广泛地推广其技术,以便能建立起以特斯拉为基础的行 业技术标准,增强与其他平台的兼容性,打造通用而快速的发展平台。


  这或许不是张珺个人的推测。马斯克在自己的博文《我们的专利全部属于你》中这样写道:“各大汽车厂商的电动车计划占其计划总量的百分比几乎为 零,电动车目前的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实际上,我们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其他厂商生产的电动汽车,而是满大街跑的多如牛毛的燃油汽车。”显然,特斯拉的开 源计划意在做大做强电动汽车市场。


  微软的“革命”


  马斯克开放专利的举动在业界引发争议。反对者说,这是一场“阳谋”,即本质上马斯克不是为了技术的普惠,不是在做公益,而是为了抢占市场,最终还是为了逐利。


  也有人为马斯克叫好,认为专利保护制度桎梏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技术应该对更多人开放。


  事实上,自从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制订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以来,有关专利保护的争议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这种争议在电脑出现后达到白热化。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诞生时,软件与硬件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部分,软件的发展非常滞后,是作为硬件的附属而存在的,大部分软件都是由硬件制造商一并开发,作为硬件的一个搭配,免费提供给电脑的购买者。


  1955年,IBM的两名雇员辞职,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专门的软件公司CUC,软件开始从硬件中脱离出来,虽然仍是“一对一定制”的商业模式,但因其更实用、更灵活而备受市场欢迎,CUC最终发展成一家上市公司。


  1969年6月,IBM宣布,将从1970年起停止免费配送软件的做法,将软件和硬件分开定价。IBM的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软件业的命运——该产业随即得以迅猛发展,同时还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后来成为全球首富。


  1975年,20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了微软公司,专心研发软件。盖茨的一大贡献是,他创新了软件“一对一定制”的模式,将原来 只能应用于一台电脑的软件改进为可以在千万台电脑上使用,也就是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软件模式,即微软的任何一个软件,都可以在任何一台安装WINDOWS操 作系统的电脑上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盖茨对软件做了一次“开源”革命,给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免费付费之争


  但或许盖茨眼中的开源,跟马斯克眼中的开源并不一样。


  1976年,盖茨发表了一封信:《致爱好者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谴责一些用户没有付费就使用微软公司的软件产品,并质问道:“有谁会愿意免费、义务地从事如此专业的工作?哪个业余爱好者能投入3年的人力去开发、调试、编写文档,然后免费发布一个软件产品呢?”


  此后,软件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一种专利,几乎所有的软件公司都开始拒绝公布源代码。专利保护成为软件业主流的商业模式,他人使用软件必须得付费购买。


  付费模式很快为微软等软件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但这种做法在业内也遭到了非议。有人提出,封闭的软件是一种自私、狭隘的做法,束缚了人类的创造 性,阻碍了软件技术的传播和交流。他们认为,公开源代码不仅能提高软件行业的效率和效能,还有利于学习、交流和创造,为人类社会贡献最大的价值。


  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的资深程序员理查·斯托曼发起了GNU项目,目标是通过程序员之间自由的、志愿的协作,开发一套自由的、开放的操作系统,与定价销售的专有操作系统抗衡。后来大名鼎鼎的“Linux”操作系统实现了斯托曼的这一目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程序员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协作,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采纳了开放源代码的做法。1998年2月3日,主张开放代码和软件自由的各路精英齐聚硅谷,为他们的这种做法取名为“开源”。


  被誉为“Linux之父”的电脑程序员林纳斯这样解释开源的意义:“一个人做事情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求生,二是社会生活,三是快乐。当 我们的动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时,我们才会取得进步:不是仅仅为了求生,更是为了改变社会,更理想的是——为了兴趣和快乐。”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漂亮
  • 快毕业了,没工作经验,
    找份工作好难啊?
    赶紧去人才芯片公司磨练吧!!

最新评论

关于LUPA|人才芯片工程|人才招聘|LUPA认证|LUPA教育|LUPA开源社区 ( 浙B2-2009018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6705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