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中国自1989年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以来,以中国为原属地的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不断增加,从1989年的4件增加到2006年的1416件。但是,与国内商标注册申请量相比,企业的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比例还很小。2006年以中国为原属地的国际商标注册申请量仅为当年国内商标注册申请量的2.2%,其中有名的商标更是凤毛麟角,这与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相当不匹配。 对此,程萌处长认为,针对海外商标维权,中国企业要积极防范有力还击,加强知识产权意识。企业要建立健全商标管理机构,切实做到企业商标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要对产品出口国的商标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运用法律武器打击海外商标抢注行为和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维护自己商标的合法权益。如“海尔”商标在欧洲被恶意注册,海尔集团积极应诉,经过长达一年零三个月的诉讼,不仅成功地夺回了商标,而且借用诉讼的影响拓展了海尔商标在海外的影响。 突破国际市场的“专利门” 企业海外维权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向跨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当前,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各主要贸易伙伴都面临着巨大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压力;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品牌积累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侵权威胁,企业竞争环境更加严峻。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上,中国通领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陈伍胜通过结合本公司与美国Leviton公司2年多来的知识产权官司的诉讼经历,告诉中国企业,虽然在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中,决定胜负的核心是自主的知识产权,但是中国企业还必须掌握美国知识产权专利诉讼的游戏规则,并且具有应对美国非常复杂和难以操作的知识产权专利官司的驾驭能力。 陈伍胜说,中国企业首先要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要学会运用西方知识产权保护的游戏潜规则,突破国际市场的“专利门”。其次,建立知识产权的保险体系。引用美国知识产权社会保险体系的市场商业化的动作模式,构建我国知识产权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以行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诉讼风险基金,抗衡海外企业滥用知识产权的恶意诉讼,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最后,要提升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优势,提高企业不可替代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以领先的高新技术才能够真正赢得市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志成处长认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是一个从采购到销售整个环节的维权行为,而不仅仅是在境外维护自身专利、商标不受侵犯的问题。他认为,海外维权是个系统工程,只有企业、中介等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企业为主体,形成联动机制,才能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权益。 张志成处长认为,要做好海外维权,中国企业要加强竞争性商业情报搜集分析能力、对贸易伙伴法律和国际规则的运用能力和我国企业之间就维权问题的合作能力。必须把海外维权纳入国家战略和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只有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海外维权的重要性,明确战略目标,设计有效的战略举措,才能使我国的知识产权利益“长治久安”,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利益。此外,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海外维权需要更多精通外语、精通国际规则和国外法律、熟悉企业经营战略和技术发展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