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东家的资助下,没过多长时间,UNIVAC团队的通用电子计算机商 业化尝试就开始开花结果,在EMCC进行的前期工作得到Remington Rand的助力后破茧成蝶,一台被称为UNIVAC I型的里程碑式计算机于50年代初横空出世,作出了通用电子计算机在商业舞台上的首秀,它运行的程序成功预测了次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5],这次事件令 UNIVAC I一炮而红,为新东家做了一个极好的广告宣传,也为John Mauchly和J. Presper Eckert已经大红大紫的名声再度锦上添花。起初定价仅有16万美元的UNIVAC I供不应求,以至于后来价格抬升了几乎十倍。
但,历史不会让这两位已经享受了诸多殊荣的传奇人物专美于前。处理器微结构的史诗刚刚开端就迎来了第一个拐点。 Remington Rand收购EMCC之后数月,一只来自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团队也被Remington Rand收编,与UNIVAC团队形成双雄鼎立之势。这支团队名为Engineering Research Associates,其骨干成员以William C. Norris为代表,是一批来自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密码破译团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ERA创立过程中甚至得到过时任美国海军元帅Nimitz的出面帮助,来 头不可轻视。一山难容二虎,ERA与UNIVAC两支团队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公开的竞争关系,UNIVAC的成员们以Mauchly和Eckert为代表, 出身于世人瞩目的常春藤盟校,是典型的学院派,ERA的成员们则大多来自稍显平庸的明尼苏达大学,身为ERA领导者之一的Norris在内布拉斯加大学电 子工程专业毕业后,甚至曾一度在老家农场卖牲口[6]。这些人普遍没有接受过最顶尖的教育,但是在为海军与ERA工作期间获取了大量的工程经验,是典型的 工程师队伍。两支团队在出身上的巨大反差令UNIVAC充满优越感,UNIVAC团队不以为意地以“工厂”“农夫们”这样的词汇来指代ERA团队,似乎在 UNIVAC的眼中,宾夕法尼亚人的工作就是探索最前沿的理论,至于建造实际可工作的机器,则应该交给更低等的明尼苏达人。Eckert曾非常直白而粗鲁 地对Norris说:ERA完全不具备创新能力[7]。种种蔑视令ERA的成员们感到异常窝火。然而站在ERA的角度上看,UNIVAC浑身上下也没几处 顺眼。ERA团队虽为Eckert精湛的学识感到惊艳,但同时也震惊于UNIVAC团队对工程规则的无知。在ERA团队设计的1103型计算机接近完成 时,Eckert仍然在尝试说服工程师们引入新的理论,这让ERA团队感到震惊,难道UNIVAC团队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完全不顾deadline的么? 骇人听闻的是,他们竟然真没看走眼。通用电气公司向Remington Rand订购了一台UNIVAC I计算机,并筹划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媒体报道来造势,试图证明自己是一个追逐前沿技术,位于浪潮之巅的公司。不想UNIVAC团队一再更改设计,把本该在 两周内交付的输入输出设备拖延了两年之久,令通用电气大发雷霆。过度苛求设计完美,忽视工程Deadline,还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未经历过残酷市场竞争 的UNIVAC团队对报价与预算毫无概念,UNIVAC的研发超支达到近乎荒唐的五倍之多,而UNIVAC I计算机极其低劣的运作可靠性也与ENIAC一脉相承。Norris终于发现,两支团队的区别其实已经深入到哲学的层面。Norris对宾夕法尼亚人 说:“ERA在经营公司,而你们经营的是实验室”。 除了来自UNIVAC团队的贬低,Remington Rand管理层对通用电子计算机商业前途的迟钝也在消磨着ERA团队的耐心。时至1956年,这个领域里的几乎每一个公司都已经意识到通用电子计算机将是 下一片广阔的蓝海。而原本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ERA团队却无法从公司管理层获得足够的研发支持。IBM研发一系列新机器的动作送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这艘 几乎无人可敌的企业巨舰正在朝着这片蓝海开进。Norris等人终于按耐不住了,他们携带一部分ERA团队成员出走,自筹资金在明尼苏达州东南部城市明尼 亚波利市的一间旧仓库里创办了Control Data Corperation,缩写CDC。
开创历史的力量用这种奇妙的方式完成了从Eckert–Mauchly到CDC的转移。 宾 夕法尼亚人做梦也没想到,低等生物明尼苏达人竟然强横到敢于直面IBM的剑锋。卖牲口的Norris卖起电脑来比Mauchly和Eckert实在强出一 筹不止。这个在初期募资时低贱到1美元1股的CDC,一度困难到只能使用次品晶体管作为原材料,却成为Norris手中令IBM俯首称臣、纵横驰骋了整个 60年代的王牌部队。CDC技术团队一手缔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DC 6600,基于记分板(Scoreboarding)技术第一次实现了指令的乱序执行,第一次大范围地利用多个功能单元实现超标量执行,为今日的现代高性 能处理器微结构绘制了第一份蓝图,迫使IBM的掌门人Thomas J. Watson无可奈何地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守门人备忘录”…… 而站在Norris身后充当“里子”,创造这些不世传说的人,就是当时ERA团队中一位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天降奇才。在CDC创立之时想要追随Norris而去的他,还因为担忧美国军方的特别关注而不得不暂留Remington Rand。 [To be continued.]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能够紧紧跟随着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地的早期计算机研究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冯诺依曼的牵线搭桥。据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成员回忆,冯诺依曼当时为多个政府项目充当顾问,在各个项目之间传递信息,忙碌得“好像在同一时间出现在许多地方”。 转载自:破布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