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从在 Quora 工作的朋友那里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大概两年前,某知乎联合创始人来到硅谷,径直找到 Quora 要见其创始人 Adam D'Angelo.Adam 是谁?他是 Facebook 前 CTO, 扎克伯格少年时代最好的朋友。小扎曾经这样评价他的好兄弟:「我做的每一个好东西,他都能做出六个来。」 那时候知乎上线不久,外界都把它当做 Quora 的模仿者(Copycat) .虽然硅谷抄袭和模仿并不少见,但却要承受比中国大得多的道德压力。因此 Adam 开始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们抄了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还来找我们?」 最后出于 「好奇」 , Adam 还是接见了这位奇怪的中国客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互联网给人的印象就是「抄袭」。这种「抄袭文化」并不是本性使然,由于过去十几年政策、文化壁垒的存在,再加上发展的滞后,让中国互联网长期是一块独立的「野蛮之地」(Wildland)。这里的创业者最实用、阻力最小的生存方式就是去大洋彼岸的硅谷,寻找那里已经成型的产品或者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然后在国内进行最野蛮的厮杀,胜利者成为「中国的 Facebook」,「中国的 Twitter」; 而失败者退出游戏,把眼光重新投向对岸去寻找 「The next big thing」,周而复始,不亦乐乎。 从独处「野蛮之地」到直面全球竞争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让游戏规则发生了改变。移动互联网天生就是一个「无国界」的世界,应用商店这样统一平台的出现让原来的藩篱形同虚设;开发者在初期只需要关注产品本身,而不需要关心当地的商业模式,于是便有了很多开发者在一国,而用户在另一国的情况;另外移动互联网上占大多数的工具和娱乐类的应用可以轻易跨过文化壁垒。于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上的选手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力场上抬起头,把目光抛向了大洋彼岸。而一些已经习惯从硅谷寻找灵感的中国创业者们,突然发现自己将要面对原创者的直接竞争。
比如几个月前大火的中国熟人匿名社交 App 「秘密」,在不少细节上模仿和借鉴了美国的 Secret.这款应用四月初上线,仅仅一周后 Secret 的创始人CEO David Byttow 就注意到了他们。和PC时代硅谷几乎对大洋彼岸的「模仿者」不闻不问不同,Secret 迅速做出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定。一方面他们向苹果举报「秘密」抄袭,一方面动用各方资源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为了研究对手,他们还聘用了一个在中国工作多年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撰写研究报告。 David 在那段时间每隔几个小时就过问报告进展,而且不断抛出一连串问题。此外他们还找到极客公园咨询产品上的建议,试图打造适合中国用户的定制化产品。
很快,5 月 8 号「秘密」就被苹果下架;5 月中旬 Secret 中国团队敲定;5 月 31 号 Secret 的中国版本上线。前后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Secret 就空降中国。其对于中国市场的反应可谓神速。
今天在移动互联网创业,硅谷与中国的距离已经不再遥远,竞争已经无国界,中国公司扬帆出海的同时,硅谷公司也会将目光紧盯向中国,他们会格外重视中国市场的反馈,一款新产品在硅谷诞生后,中国公司如果一味只是去复制,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此外中国和硅谷两个世界连接后发生的化学反应,则更让硅谷为之兴奋,越来越多硅谷公司开始主动出击中国市场。某硅谷智能硬件公司 CEO 曾经感叹中国电商规模之大,其在京东上卖的产品数量要比美国亚马逊上多得多;不久前他们通过极客公园找到微信,希望加入微信硬件平台,如今双方合作已经进入实质阶段;而在一个月前,美国盲人设备 BrainPort 亮相极客公园 「移动互联网{敏感词}」 ,其开发团队正迫切希望借助中国资本和产业链将产品推广到中国。 产品的差距正在缩小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创新」已经慢慢成为主流,单纯的抄袭和复制已经越来越被创业者抛弃。作为创新者的大本营,极客公园已经目睹了一批中国公司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行业巨人;而一些在产品创新上有追求的中国公司,在硅谷也越来越多受到关注。
在今年 「极客公园{敏感词}」 结束后,我们把一架来自中国深圳的 DJI 大疆飞行器作为礼物送给了远道而来的苹果联合创始人 Steve Wozniak.几个月后这位传奇极客开始在他的 Facebook 上传转发用大疆飞机拍摄的视频。在他和其他一些 DJI 粉丝的影响下,大疆飞行器渐渐在硅谷科技圈流行起来。据说比尔盖茨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 iPhone 就是为了使用 DJI 的 App ,此外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是大疆的粉丝。对于大疆飞机,它的竞争对手,3DRobotics 的创始人,前《连线》主编 Chris Anderson 干脆这样说:「DJI 就是飞行器领域的苹果,我们只能做安卓。」
此外像小米、微信等中国品牌,渐渐出现在了美国科技创业者和媒体的视野内。最近一年爆红的 Snapchat 创始人 Evan Spiegel,这位 90 后科技新贵多次拒绝了 Facebook 开出的天文数字收购要约,却对微信推崇备至,最近还准备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资;不久前的 7.22 小米发布会,一个硅谷同行也吐槽说,连美国的科技媒体也被小米刷屏了;一加手机在国内可能并不起眼,却受到了硅谷圈内人士的喜爱。
不仅如此,一些过去对硅谷亦步亦趋的中国公司已经能够做出不输于硅谷竞争对手的产品。开篇提到的知乎,一方面知乎的社区化已经基本成型,除了极客人群,很多其它领域如金融、艺术类的优秀回答也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不久前推出的「知乎日报」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大有赶超传统媒体的趋势;相比之下,Quora 在最近两年却止步不前,TechCrunch 形容它正从「宠儿」变成「后进生」。
在本地化的O2O应用,中国甚至走在了前面。由于我经常往返于两地,手机上存着两套 App, 比较之下一些本地化的 O2O 的应用, 大众点评、美团、支付宝钱包、易到用车等中国 App, 体验上已经不输甚至超过相对应的 Yelp、Groupon、Paypal、Uber 等美国应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中国公司可以不靠模仿依然能做出让硅谷尊敬的产品,总结起来原因有三点:
一是美国的互联网产品往往是由桌面互联网过渡到移动互联网,先天基因不纯;而很多中国 App 是直接出生在移动互联网之上;
二是美国传统行业相对强大,美国消费者对它们还有很强的依附性,加上各种行业工会以及法律制定者的保护,使得美国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较小;而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却是摧古拉朽,传统行业无力抵抗;
三是在中国,80 后 90 后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消费的主力军;而相比之下,在美国消费主力年纪要大得多。结果就是美国人对新产品接受速度要比中国慢得多。我仍然很清楚记得几年前,当 iPhone 还很昂贵的时候,中国的年轻人宁可节衣缩食也要买最新款的 iPhone,而在美国那些衣食无忧的中年人却仍然用着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在他们看来这样也挺好的。
如今正是中国互联网的蜕变时刻,丑陋的毛毛虫正在一步步破茧而出,一些人将无法挣脱茧壳儿死去,而另一些人将化身美丽的蝴蝶。经受洗礼的中国科技创业者,正在这片土地上打造下一个「硅谷」。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起源于创客运动。”
这句话是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之一 O‘Reilly 的创始人Tim O’Reilly 最近在硅谷一次活动上发表的观点。这位年近60的老人是少数历经数次技术革命仍然屹立潮头的人物之一。他在70年代末 PC 出现的时候最早开始撰写面向大众的电脑知识书籍;此后又相继成为开源运动和web 2.0的旗手和主要推动者;他还是最近几年大火的Maker Faire的幕后老板。 TimO‘Reilly 认为任何一项技术都会经历从“创客”(Maker) 到主流(Main street) 的过程——那些我们在商店里面看到的大众电子消费品最开始都起源于那些蜗居在车库里的那些创客的突发奇想。
而如今电子消费品从概念到成熟的进程正在大大加快。在以前这个过程可能要长达十年,而如今两到三年就可以完成一个闭环。比如多点触控技术(Multi-touch) 在2005年刚刚成型,两年后立马被用在了第一代 iPhone 上,直接将iPhone的体验和其它手机拉开了一个档次。
我们仿佛看到硬件创新作为又一股潮流正在积累势能,将一批新的创客从底部抬起,送到浪尖,并赋予他们引领浪潮的使命。不同于前几次,一群中国人正在成为浪潮之巅的主角。
比如潘昊,是一个只有三十岁的中国创客, 他如今是全球最大的开源硬件制造商之一 SeeedStudio的创始人。不久前他来到硅谷参加了几次科技展览,不管是在 Maker Faire 还是 Solid Conference ,SeeedStudio的展位上都聚集了大量的人群。
潘昊表示,如今开源硬件不再依附大型供应链和廉价工业区,而是分布式制造,小批量产品快速迭代,高度定制化贴近客户。
而SeeedStudio所在的深圳,也已经成为很多美国硬件创业者眼中新的硅谷。之前深圳被誉为山寨大本营;而比起上一代的规模化,新一代山寨厂商却是寻找差异化、小批量和细分人群,这恰恰迎合了新的创客运动的潮流。美国本土的制造型企业,不管是工艺还是成本,都无法与中国的那些工厂相比,而供应链风险,更是每个创业企业不能回避的最大难题。相比之下,从蛮荒之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国硬件创业者,却有着先天的优势。虽然他们往往一开始被打上“山寨”的标签。但“山寨”的一面是抄袭,另一面却是强大的成本控制和环境适应能力,如果加上良好的设计和用户体验,更能从硬件的红海中突围。短短几年已经有一批中国的硬件企业走在了硅谷的前面。
如今的硬件设计越来越像是软件编程,那些在kickstarter上的众筹产品,很大一部分最后都要在中国的工厂里面实现。而今年以来,硅谷的软件巨头们纷纷收购硬件公司,Nest Lab, dropCam,Oculus VR 越来越刷新着人们的期望,也将大洋彼岸的中国推向了舞台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