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第一次在好莱坞有较大的动作是1997年。当时,D2(Digital
Domain)工作室使用Linux对电影《泰坦尼克》进行特效渲染。后来,陆续有很多工作室使用Linux作为自己的工作站。最近,在美国上映的《星际
迷航之复仇女神》(简称《星际迷航》),就是D2使用Linux进行制作的又一力作。在该片的制作中,D2的渲染平台和画面处理桌面平台使用的都是
Linux。
Linux铸就的辉煌
到目前为止,D2已经使用Linux完成了21部电影的处理,这其中包括获得过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泰坦尼克》和《What Dreams May Come》。D2曾经获得过两个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学术奖:一个是动态路径追踪软件;另一个是合成软件NUKE。
软件的移植是关键
和很多工作室一样,D2以前使用的也是SGI硬件和
IRIX的Unix服务器。1996年D2经过实验发现Linux具有很强的灵活性。D2数字产品和技术创新主管Judith
Crow介绍说:“在制作泰坦尼克时,我们使用的是来自Arete公司的软件。在进行海洋模拟时,运行于Alphas机器之上的Linux速度要比使用
IRIX SGI机器时快了3倍。”有了渲染平台铺路,再加上NUKE和Houdini等应用程序,大大加速了Linux在桌面上的应用。
合成器指的是把各种移动的图片合成在一起的软件。D2的数字效果主监Jonathan
Egstad说:“D2自从1997年开始就已经在Linux上使用合成器NUKE,并且在电影泰坦尼克的制作过程中大量地使用了该软件。”Egstad
和他在D2的同事Bill Spitzak、Paul Van Camp、Price Pethel一起因为NUKE合成器而获得了奥斯卡奖。
Egstad介绍说:“NUKE实际上进行的是2D渲染,它在Linux下的渲染速度要比在IRIX下快了5至6倍。早在
1993年,NUKE在进行一些典型的合成时就只需要20MB内存,而当时相同的产品在进行类似工作则需要数百兆的内存。很多例子说明,在进行工作时2D
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们可以使用NUKE进行3D场景的制作了。它内建闪电、纹理和遮罩等效果的制作。也就是说,在NUKE中有一个完整的3D子系
统,这是所有2D处理软件的发展趋势。”
自2001年以后,D2就一直在使用运行于Linux之下的NUKE 3。D2也一直在致力于把NUKE变成一个商业产品,让它也为其它的工作室所用。自从苹果公司收购了业界领先的Shake,并且宣布将支持Linux时,更是让D2感觉到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
D2的数字产品和技术副总裁Michael Taylor说:“我们成立了一个D2软件公司,并且出售NUKE和其它现有的应用程序。我们提供内部正在使用的最新的NUKE 3。大约在两年前,我们决定重写NUKE,并且把3D合并到了2D模式之中。”
Taylor介绍说:“Linux、Windows和IRIX下的新版NUKE将在2003年初推出。我们还没有支持
Mac OS
X的计划。它的价格大约在1万美元以下,和Shake差不多。对于学生而言,则可以得到免费的或便宜的版本,那会有点类似于Maya和Houdini的学
生版。”
在说到使用NUKE制作《星际迷航之复仇女神》时,D2的数字合成师Brian
Begun说:“我是这里的一个临时雇员,正在制作一个射击的场面。我们有一个局域网,在网页上有许多正在进行的工作。很多画家都需要共享信息,在这里我
们有很好的共享信息的方式。在共享信息时也不用停止自己的工作。”
Brian Begun演示了在NUKE中进行特效制作的一些典型的过程。
D2工作室制作的《星际迷航》的前期工作都是在运行于Linux之上的Houdini中进行的,虽然Linux支持大部分
流行的3~D软件,比如Houdini和Maya。但是工作人员Crow认为,GIMP中的一些工具还是不如Photoshop里的好。她认为GIMP还
是不够成熟。
据Crow介绍,D2的一些运行于IRIX的应用程序向Linux移植的过程正在快速地进行着。现在,他们还有部分台式机使用的不是Linux,但已经做好了接受Linux的准备。她表示,相信使用Linux将能够做出更加精彩的电影特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