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十年前,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移动电话,当时我对它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一无所知,能有一部“移动”电话我就很高兴了。 如今,人们在买手机的时候比我当初考虑的显然更多。他们不仅考虑手机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还要考虑诸如屏幕大小等等其他因素。人们对这些细节的关注一方面源于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在于如今有诸多手机操作系统可供我们选择。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中,Android占有约80%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大佬。 早期的 Android 在2003年10月,Andy Rubin、Rich Miner、Nick Sears、Chris White成立Android.Inc。他们最初打算为数码相机开发操作系统,但随后专注于移动设备。在2005年8月,Google收购Android.Inc显示出进军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的意图。随后在2007年,Open Handset Alliance(OHA) 成立,这是一个由互联网公司(如Google)、设备制造商(如Sony,HTC,Samsung)和移动运营商(如Sprint,T-mobile)联合创立的。OHA的目标是为移动设备制定开放标准,正是彼时Android OS作为一个开源软件对外发布。然而,第一部Android设备HTC Dream在一年后(2008年10月)才发布。 Android的开源优势 Android基于Linux内核并且源代码在Apache协议下开放,这在Android发布时就给予它独特的优势:
Android应用商店 Android支持第三方应用,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说法。老一些的手机操作系统(如Symbian)也允许用户安装应用,但是应用开发过程毫无一致性,并且用户很难找到和安装那些应用。有了应用商店,一切变得简单多了。如今几乎所有的手机平台都有其应用商店,针对某一特定平台的应用数量甚至可以用来衡量特定操作系统的受欢迎程度。 Android开发 凭借背后的Google,Android逐渐建立起了庞大的生态系统,我们来看看其中几个重要的角色:
防止碎片化 虽然人们可以自由修改Android的源代码,但是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如果所有人都用代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将无法制定一个标准。Google有一个解决办法:兼容性测试工具(CTS),这是一个基于JUnit的测试模块,对修改过的Android实现进行校验。所以即便Android是开源的,代码可以被随心所欲的修改,操作系统的标准依然存在,新的实现若被称作Android便依旧是符合标准的。这使得很容易对Android进行改装使其适应新的硬件平台,并且用户任然可以在特定的Android设备上运行从应用商店下载的应用。 开源社区和Google的不断创新使得Android达到新的高度,并且Android依然在前进。你认为还有哪些其他因素促进了Android的成长? (英文出处:opensource.com,译者creativewang,各位亲,想要赢取积分和礼物,赶快来参与CSDN CODE翻译任务吧,猛戳 这里 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