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软件之父的Richard Matthew Stallman(简称 RMS),留着一头卷发和满满的胡子,演讲后的问答坐在台上脱下袜子,赤脚自在的回答提问。专访的时候,Stallman一边卷着头发,一边徐徐回答记者的提问,他的思路清晰,回答直接、锐利,但他的态度平和,甚至担心记者跳题之后会忘了回来问问题。 Stallman用这样一句话描述自己。他力推自由软件运动,告诉人们不要使用资本主义思维逻辑下的非自由软件,其实可以「选择」用自由软件保护自己的隐私,他集中火力强调要尊重「自由」。 更精确地说,Stallman已经跳脱程序设计师的思维,而用哲学的方式看世界,他认为不珍惜自由的人终将失去自由。他 进一步说「自由的议题是否影响你,与你是否知道无关。不管你是否为程序设计师、知不知道这件事,自由的确影响着你,人们尚未察觉非自由软件所带来的压 力。」 Stallman的理念让许多人觉得极端,难以在生活中实践。但如果深入了解Stallman的初始动机,就能明白他坚持推动自由软件的背后,其实出自于他对世界怀抱着强烈的热情。他说,「我想要自由,我想让世界变得更好,我想要正义,然后我讨厌不正义。」更多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关注本次专辑…… 据国外媒体的报道,Facebook如今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公司之一,继为自己的网络服务和移动应用研发和部署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 以及供电设备之后,Facebook在前不久发布了采用开放设计理念的Wedge网络交换机,再加上此前所推出的开放定制化操作系统FBOSS以及对“开 放计算项目(Open Compute Project)”的大力推动,Facebook显然已经对全球的开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Facebook的这些举措是不是已经敲响了其他开源公司的“丧钟”了呢?毕竟包括Facebook、谷歌和LinkedIn在内的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已经走上了开源之路,那些以销售开源软件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是否还有生存的余地呢? 以开源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Apache Cassandra为例,Facebook曾在2008年采用该系统为其邮件系统提供支持,但是在2010年Facebook在对邮件系统进行升级时放弃了该系统,转而采用Hbase,针对此次转变,Facebook曾做过如下说明: “2008年我们采用了开源的Cassandra,用以 满 足用户邮件系统中收件箱搜索对数据库的要求,但是我们的运营和数据库团队在MySQL方面的知识更为广泛一些,这一转换对于他们来说需要付出许多时间成 本,所以我们不得不停止对Cassandra的资金投入,转而选择更大的新系统。在对MySQL、Cassandra和HBase等多个数据库系统进行测 试和评估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HBase来为Facebook全新邮件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 Facebook的这一选择自然是非常了不起,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其他也采用 Cassandra数据库的公司(如Netflix和思科)来说可能并不适用,他们更希望内部的数据库架构更加稳定,这应该是Facebook的模式所并 不具备,毕竟Facebook只是通过改变来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而并未涉足开源软件业务。更多内容我们将在本次专辑中为大家带来…… Canonical公司日前宣布手机版Ubuntu操作系统在第10,000台设备上被激活,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手机版Ubuntu项目于2013年初公布,开发团队之后就一直在上面工作。他们花了一些时间才拿出一个可用的版本,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改善。 这个10,000台里程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司本身并没有销售任何装载这款操作系统的设备。到目前为止,只有Nexus用户(手机或平板)才可以安装它。这对于一个只提供下载的操作系统来说意义重大。 “Ubuntu手机/平板用户需要在他们的设备上登录Ubuntu One账号,才可以下载或更新应用。这就让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许多从Android或iOS借鉴过来的功能,例如在新手机上或是手机重置之后自动重新安装所有应用,或是浏览商城网站(很快发布)时可以选择直接安装应用到设备上。” Canonical公司还建立了一套Ubuntu SDK来帮助开发者为这个新操作系统开发应用,而且已经有很多从其他平台移植的原生应用了。它们还没做好,但是离正式发布还有几个月,还有大量时间来准备足够数量的原生应用,不仅仅是替代的网页应用。更多内容大家可以关注本次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