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成为创客 在北京创客空间,每天都会有一群创客来到这里,将自己的创意想象变成现实。来自公益组织“阳光书屋”的几个年轻人,正在设计制作一个创意产品――教学响应器。 提起这个创意,“阳光书屋”的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在读研究生刘聪表示,通过公益活动,他了解到一些农村地区的孩子大多性格比较内向,上课时老师讲的一些内容没有听懂,但又不好意思举手问,老师也不容易知道孩子们是否懂了。“能不能设计出一个简单的教学响应器,就像投票器一样,如果学生没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就按一下响应器,老师在讲台上就能看到了。”有了这一想法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一创意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 制作一个这样的教学响应器,电路板是核心部件。利用互联网,刘聪进入了一个叫Arduino的中文社区,这里聚集了国内外的电路板“发烧友”,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电路板,还可以发帖寻求网友的帮助。“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平台。”刘聪介绍,很多你不会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样的网络社区、论坛学习。 有了一个合适的电路板,接下来刘聪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将这个教学感应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编写成计算机代码。同时,这个小组的另一个年轻人,平常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杜牧,会利用创客常用的一款名为“犀牛”的软件,在电脑上构建出响应器的虚拟3D模型。接下来,通过连接3D打印机,响应器的外壳在两个小时后被很精准地打印了出来。最后,通过组装、测试,一个教学响应器就在创客空间里诞生了! 除了要有创新的思维、习惯外,还要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王盛林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创客,还要加强行动力,“有了想法就去做,就会变得简单,不要轻易放弃”。 除了刘聪、杜牧这样的年轻人,在北京创客空间,还能看到活泼朝气的中小学生和头发花白的退休老人。“只要开动脑筋,动起手来,每个人都能成为创客。”王盛林说。 光会玩,成不了好创客 “喜欢玩”,是不少年轻人踏上创客之旅的原因。不过要成为一名好创客,光会玩还不行。 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北京创客空间在创办的第一年里,没有任何收入。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在北京市和中关村管委会领导的支持下,王盛林才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即以会员制和项目孵化加速器作为创客空间的运营模式。如今,北京创客空间的会员已经有近400人,并与百度、小米等公司达成了80多个项目孵化协议。 除了合适的商业模式外,姜奇平指出,目前,国内创客的发展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瓶颈:首先,缺少为创客服务的开发平台。如在AppStore这一技术平台上,国内偏重的是应用层面,很少有自己原创的东西。其次,缺少为创客服务的政策环境。“创客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人在家创业,但按现有政策规定是不能以家庭作为经营场所的。”姜奇平举例说。此外,还缺少一个成熟的国内市场。目前,国内的一些创客制作出的很多产品都卖到国外去了,这跟当前国内需求不够旺盛有关。 在国外,“创客”是个非常流行的词,而在国内还是新鲜词,知道的人很少。王盛林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创客。“政府部门如果能够给创客们提供免费的场地,配备一些简单的设备,我相信不久国内很多城市都会出现自己的创客空间。”王盛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