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提前组织过良好的试点及测试工作,因此已经具备有序且统一的技术模型。不过还有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准备工作落实到位或者完全没找到努力方向——基础的背书或者报告记录还不足以为项目或一系列项目中的各项工作按优先级程度加以排序。只有在确立了全局发展目标之后,企业才能够从合理的角度审视哪些对象能够进行迁移、哪些对象需要被继续保留在传统数据中心内部,最终掌握如何合理协调保留与迁移之间的平衡点。 为了让针对多虚拟化/IaaS解决方案的管理工作运行得更加平稳,“管理员中的管理员”软件方案——例如红帽的ClouDorms——就变得极为重要。它的存在能够使企业的业务流程趋于无缝化。为了实现这一切,我们需要为建筑模块设立一套架构模型。从需要迁移的应用程序角度出发,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对相关资源加以评估。而从务实的角度看,项目管理者必须在迎接OpenStack的同时重视遗留系统,只有这样动静结合的方式才能让项目获得成功。 一旦明确了哪些对象能够迁移而哪些不能,接下来企业就需要着手向OpenStack进发,这时候需要做的是对供应商推荐的业务模式进行审查。决策者们肯定会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供应商选项。某些供应商会着力放大OpenStack的开源属性所带来的收益,另一些供应商则对“OpenStack”进行大幅改动、希望以专有为基础开发解决方案:这时候OpenStack将变得徒具其名却不具其实,并使业务流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束缚在传统方案身上。 说到选择业务模式,真正需要选择的是一家了解我们对业务及技术要求的合作伙伴。对于某些项目,特定技术将被作为关注重点,这时我们必须预先敲定自己想要什么、何时想要以及想要多少等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另一些技术方案,其发展前景可能尚不明确,这是因为我们过去对这类领域知之甚少。简言之,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能帮助大家实现上述目标并引导企业迅速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不应该或者说不可能尝试将整个IT领域的事务迁移至OpenStack环境当中。因此,传统管理工作仍将作为持续的挑战而存在,特别是遗留系统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带来越来越多的额外管理压力。二十年前,很多人预言称主机将迎来消亡,但如今我们仍然经常需要跟主机打交道。同理可知,OpenStack云绝不可能成为适合任何系统的业务环境。 重要的是,请记住OpenStack可以作为受支持服务进行使用,而不必被硬性当作一次性安装类方案。定制型方案不仅投资巨大、成本高昂,企业用户还将被迫面对一大堆后续的管理及维护开销。以完全开放订阅模式使用OpenStack能够有效避免业务流程被绑定在单一供应商身上——当然,前提是软件包中原本不涉及凌源工具。总之,选择一套拥有良好支持的软件包能够大大简化我们在修复补丁、安全更新以及版本升级等工作中耗费的精力。 如果大家已经耐着性子读到这里,那么一定是对OpenStack抱有充分兴趣,我建议各位一定要将其摆上议事日程。我同时可以打赌,对开源技术的深厚兴趣一定促使您在企业环境中部署了Linux系统。与其将一切推倒重来、把自己闹得灰头土脸,大家不妨借OpenStack之力尝试一飞冲天,毕竟OpenStack的配置及生命周期管理等机制在企业环境中的实际表现与Linux发行版并无二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