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界的经典架构之一IBM Power遇上了麻烦,不光是在PC端、移动端上毫无建树,传统的优势领地——服务器也已经被瓜分大半,安身立命的高端计算市场摇摇欲坠。 IBM遂与谷歌、Mellanox、NVIDIA和泰安联手建立了OpenPower联盟,根据IBM系统技术部门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Brad McCredie的说法,这是一个开放的、IBM Power 微处理器架构的开发联盟,该联盟成员将得到IBM的授权,开发基于Power架构的SoC(片上系统)芯片。 OpenPower的目标是云数据中心和HPC,它所选的路线并不似目前的最大对手英特尔,更接近服务器界的新秀ARM公司。 开放授权的商业模式是否值得IBM效仿? 将芯片设计授权给芯片制造商的做法,与ARM所采用的商业模式十分相似,ARM现今在移动端攻城拔寨,已取得主导地位。和英特尔、IBM不同,ARM只设计服务器芯片的构架,而将生产交给Calxeda、AppliedMicro、Marvel等合作伙伴,ARM认为这样所带来的好处是: 1、芯片开发的成本由各家分摊。这对于早年缺乏资金的ARM公司来说,是极为裨益的。 2、允许合作伙伴对芯片进行定制化的改造,灵活满足用户需求。 3、形成一个创新的生态圈,通过与芯片制造商、软件厂商的合作驱动创新。 那么,这些好处对于IBM来说有没有意义呢? 芯片成本对于多金的IBM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大问题,更何况芯片成本的分摊意味着利润的共享。Power机是IBM的专有系统,价格昂贵、利润高,一旦开放芯片设计,势必影响收益。 ARM公司目前干的就是薄利多销的活,其年收入在9亿美元左右,和年收入动辄成百上千亿的IBM、英特尔等IT巨头相比差距甚大。而且IBM一向所追求的是高利润的市场,利润微薄的PC、x86服务器等都在可抛弃之列,OpenPower联盟的盈利模式是否符合IBM预期,着实值得商榷。 虽然前景难料,但在x86服务器的大举进攻下,小型机的收入逐年下滑,IBM的断腕重生似乎已经不可再拖了。 开源芯片剑指Web 2.0 IBM与索尼合作开发的Cell芯片 “开源”的目的是让源码保持在开放的状态,全球的工程师均可自由地获取、使用和修改,进而促进整个生态圈的创新和活力。 ARM将开源视为与英特尔对抗的砝码,同为英特尔的对手,IBM 实际上早在2004年就创建了Power.org,宣布Power成为开放平台,公开授权PowerPC架构,并研发SoC芯片,与索尼、东芝合作推出了Cell处理器。可惜IBM最终在09年停止了Cell处理器的开发。 这一次的OpenPower联盟,IBM重整旗鼓,进一步开放了软件堆栈,包括中间件、Linux操作系统、KVM虚拟化管理程序、开源云架构Openstack和管理架构,IBM希望以此作为相对其他开放芯片平台的优势,开放授权芯片的IP核,剑指Web 2.0市场和HPC市场。 IBM将Web2.0市场定义为运行大量Web应用的数据中心市场,比如谷歌、Facebook、亚马逊、Twitter等的数据中心。 通用服务器在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面前遇到了挫折,他们需要设备与网络更为紧密的整合,传统IT的scale up架构无法适应互联网业务的需要。出于性能、成本、散热等因素考虑,这些企业放弃通用服务器,开始推行自主设计数据中心设备,其中,Facebook在推行开源计算上最为积极,于2011年10月成立开源计算项目基金会,致力于SoC和微服务器。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和AMD均已参与该开源计算项目。 IBM自然也不希望被时代洪流抛在后面,构建自己的开源生态圈,是可行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