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济南小伙姜斐祚是一名“发烧级”硬件迷,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各种新鲜硬件产品。去年,他开始自组团队创业,开发3D打印笔。 记者看到,这支3D打印笔长约20厘米,乍看有点像一只手电筒,“笔芯”是由特殊的塑料制成,通电之后,塑料融化后流出,成为“颜料”,在空气中2秒便可凝固,专业设计人士和业余爱好者都可以用这支笔“画”出立体的模型。 姜斐祚正是近年来硬件创业热潮中的弄潮儿。几年前,互联网创业圈的时髦是“软件为王”,硬件常被视为高投入、低利润的夕阳产业。然而,如今 越来越多的创意在硬件行业涌现: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其中,不乏优秀的中国原创品牌,业内人士表示,这股潮流为“中国创造”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硬件创新热不是偶然的,是IT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智能化、互联网化渗透到各行各业后,硬件必然会更新换代。这在国内外都是新鲜事物,中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 如今,已有一批中国企业在硬件创新的热潮中崭露头角:2010年问世的小米智能手机采用“硬件+软件+外设设备”的集成营销模式,今年上半 年就售出703万部,二季度在中国的出货量已超过苹果手机;联想集团于今年5月推出智能电视“乐视”,旨在抢占日益火爆的“客厅经济”制高点;照片美化软 件“美图秀秀”也于近日推出“自拍神器”Meitu Kiss手机,将软件客户转化为硬件消费力量。 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将触角伸向海外。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发的智能电子血压计、家庭安保系统以及婴儿监视器等已经远销美国,九安还专门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 “如今的IT界创业环境好得多,中国与国外同行的实力差距也小得多,在某些领域甚至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说,“比如腾讯的微信在世界上也是不错的社交应用程序,不排除将来硬件领域也会出现这样的产品。” 负责引入智能消费品的北京创酷库科技公司产品经理李安对此看法表示认同,他认为,中国互联网生态发展日益成熟,相关知识的获取成本、硬件的生产成本也在降低,这些条件都为“中国创造”注入了活力。 “现在网上开源硬件社区很流行,国内开发者的眼界不逊于国外同行,国外技术垄断优势就不再明显了,并且中国集中了大量的硬件生产商,产业链十分完善。”李安说。姜斐祚告诉记者,他正是利用开源硬件社区的知识和人脉生产出了3D打印机。 由于看好深圳的硬件产业环境,2011年,风险投资人西里尔·艾伯斯卫乐在深圳创立了硬件创业企业加速项目HAXLR8R,项目工程师扎克·史密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美国需100美元才能完成的电路板,在深圳只花50元人民币就能网购到。 然而,创业之路也不轻松。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川提醒智能硬件创业者应该尤其注意供应链问题。李安指出,中国的硬件智能消费品在外观设计、用户体验方面仍然与国际同行有一定差距,这正是“中国创造”需要发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