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当中国低廉的生产成本和由此形成的完整产业链,遇上乔布斯的天才设计,成就了苹果公司,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 iPhone,苹果给它定价多少,那么这就是“智能手机”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它足够好用,愿意用,那就必须接受苹果的定价。 根据事后的披露,苹果手机的成本应该是 2000 元人民币左右,而第一代 iPHone 的定价是 6000 多元人民币,毛利率达到 60%。有问题么,当然没有,作为创新产品,市场是保护和鼓励的,高利润是人家应得的。从汽车、电脑到手机,这些产品在创新初期都经历过早期的高利润时代。 如果苹果的抱怨有点“宏观”的话,我们也来说说“宏观“的市场规律:当市场给了第一个创新者褒奖的同时,也给了参与者一个信号,即“高利润”的手机是什么样的?于是,就会有更多的参与者进入。他们的进入,会形成规模经济,让成本降低,同时也提高市场供应量,压低市场价格。 在第一批惊喜的喜欢尝鲜的消费者得到满足后,市场上的智能手机不再只有苹果了,三星来了,国产的小米、华为、联想都来了。见识多了的消费者也就被“教育”得理性了,因为标准有了,大家都知道高端智能机啥样了。市场会在这个时候显现出饱和的迹象,新增的需求只能靠价格下跌“榨”出来,这就是常说的“创新放缓、以价换量”。 它背后的含义丰富而{敏感词}。那些高利润区的公司将受到惩罚,而高成本线的公司则受到奖励。当苹果发现疯狂投放广告也无法拉动高价智能机销量的时候,它唯一的选择就是降价,所以,就在 24 日,北京联通的 iPhone 合约机最低价已经跌到了 2500 元。而降价加上原有高投放的广告策略,腹背受敌,人们就会快速调低对苹果的未来预期。 如果说,苹果今天遇到的问题有原因的话,这就是最大的原因,看上去确实很宏观,但正是这样的规律,是谁也无法逃避的。 但这也不是任何一个创新企业的“宿命”,毕竟创新空间是无限的。在 PC 时代,英特尔通过提升计算机的性能一路从 286、386 走到 586,又从奔Ⅰ“奔”到了Ⅲ,目的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性能更好的计算机,从而得到更高的利润。而苹果之所以最后得到了成功,也是因为它除了关注到设备的性能,更关注到了用户的体验。 因此,“性能”和“体验”构成了终端设备相辅相成的两个“创新之翼”,只有体验更佳的终端才有用户粘性,有用户才有未来。未来的终端,还充满着更多的想象和可能,从性能和体验上实现创新都是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的,以苹果的实力,机会还在,只是它只留给有实力引领创新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