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详情 • 难度: 中级 • 预计完成时间: 60分钟 这份教程的诞生源自一年多之前Robert C.Martin在演讲中带给我的启发。当时他的演讲主题在于讨论创造“终极编程语言”的可能性。在过程中,他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终极编程语言”?这样的语言应具备哪些特性?但随着他的讲解,我从中发现另一种有趣的思路:每种编程范式都在无形中给程序员带来诸多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为了正本溯源,我打算在正式进入PHP由程序化向面向对象转变这一话题之前,先与大家分享一些理论知识。 范式局限 每种编程范式都限制了我们将想象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些范式去掉了一部分可行方案,却纳入另一些方案作为替代,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同样的表示效果。模块化编程令程序规模受到制约,强迫程序员只能在对应模块范畴之内施展拳脚,且每个模块结尾都要以“go-to”来指向其它模块。这种设定直接影响了程序成品的规模。另外,结构化编程与程序化编程方式去掉了“go-to”声明,从而限制了程序员对序列、选择以及迭代语句的调整能力。序列属于变量赋值,选择属于if-else判断,而迭代则属于do-while循环。这些已经成为当下编程语言与范式的构建基石。 面向对象编程方式去掉了函数指针,同时引入多态特性。PHP使用指针的方式与C语言有所不同,但我们仍能从变量函数库中找到这些函数指针的变体形式。这使得程序员能够将某个变量的值当成函数名称,从而实现以下内容:
初看起来,这种特性似乎无关紧要。但仔细想想,大家一定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极为强大的潜力。我们可以将一条变量作为参数发往某函数,然后让该函数根据参数数值调用其它函数。这绝对非同小可。它使我们能够在不了解函数功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调用,而且函数自身根本不会体现出任何差异。 这项技术也正是我们实现多态性调用的关键所在。 现在,我们姑且不谈函数指针的作用,先来看看其工作机制。函数指针中其实已经隐藏着“go-to”声明,或者至少以间接方式实现了与“go-to”相近的执行效果。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事实上,PHP通过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在不直接使用的前提下实现“go-to”声明。如前例所示,我需要首先在PHP中做出声明。虽然这看起来不难理解,但在大型项目以及函数种类繁多且彼此关联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很难准确做出判断。而在C语言这边,这种关系就变得更加晦涩且极难理解。 然而仅仅消除函数指针还远远不够。面向对象的编程机制必然带来替代方案,事实也确实如此,它包含着多态特性与一套简单语法。重点来了,多态性正是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价值,即:控制流与源代码在依赖关系上正好相反。 在上面的图片中,我们描绘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多态性如何在两个不同范式之间发挥作用。在程序化或者结构化编程领域,控制流与源代码在依赖关系上非常相似——二者都指向更具体的输出行为。 而在面向对象编程方面,我们可以逆转源代码的依赖关系,使其指向抽象执行结果,并保持控制流仍旧指向具体执行结果。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希望控制机制能尽可能触及具体层面与代码中的不稳定部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执行结果与预期相符。但在源代码这边,我们的要求却恰好相反。对于源代码,我们希望将具体结果与不稳定因素排除在外,从而简化修改流程、让改动尽量不影响其它代码。这样不稳定部分可以经常修正,但抽象部分则仍然有效。大家可以点击此处阅读由Robert C.Martin所撰写的依赖倒置原则研究论文。 试手任务 在本章中,我们将创建一款简单应用,旨在列出谷歌日程表及其事件提醒内容。首先,我们尝试利用程序化方式进行开发,只涉及简单功能、避免以任何形式使用类或对象。开发工作结束之后,我们更进一步、在不改动程序化代码的前提下通过行为进行代码整理。最后,尝试将其转化为面向对象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