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 于维东看来,反盗版的核心措施在于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教育”。 “我们一年花将近一百亿美元开发新产品,微软的创造投入甚至比某些国家的研发投入还大,这是创造;第二是要保护,即创造出来的产品,一定要通过知识产权架构让开发商得到回报,他才能再去开发新产品;最后需要持续不断地教育市场。”他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目前,微软在技术上也开发了更多防盗版标识,早期Windows版本,预装有正版操作系统的软件往往带有微软的“COA标签”,没有就一定是盗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盗版方想出了更加极端的方法,仿制COA标签,甚至出现偷盗COA而获刑的事件。 在Windows 8的研发过程中已经把反盗版纳入其中考虑,微软已经停止CD等“存储媒介”形式。“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让消费者知道只有两个方法可以买到Window8,一个是从网上下载,一个是从预装正版的电脑里能获得。”张永利对《环球企业家》说。 张永利认为,打击盗版最好的方式在于告诉用户盗版的危害。“当用户去买一台携带盗版的电脑,他不知道其实盗版不法分子在背后是要赢利的。更可怕的是在盗版软 件中加入恶意程序将用户信息卖给第三方,经常发生的是邮箱里有莫名的人发东西给你,很多都是从恶意软件中里盗取你个人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卖给第三方。 可是这种问题很多用户都不知道。” 与此相佐证的是曾在盗版Office中加入可窃取隐私的僵尸程序。一款名为“Nitol 僵尸程序”可悄悄打开电脑上的内置摄像头,看见用户一切动作;除此之外,“Nitol僵尸程序”还可捕捉受害者击键动作,以窃取个人信息、密码、信用卡等 敏感数据。这是2011年国内网络盗版集团“萝卜家园”的惯用手法之一。在执法机关查抄的“萝卜家园”盗版软件抽样分析中,结果显示所有软件均感染恶意软 件,防火墙被禁用,80%的样本含有未知链接。 同时,微软更倾向于告诉用户:从全国40多个城市的传统IT卖场和商场匿名抽样购买的169 台装有盗版Windows操作系统的品牌电脑中,91%检测出默认安全设置遭到篡改,或是存在其他明显安全漏洞;59%销售时已经感染恶意程序;72%的 默认浏览器设置已遭到更改,主页通常会将用户引向欺诈网站或“钓鱼”网站。 盗版软件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危害。IDC研究报告显示,企业耗费在处理盗版软件引起的安全问题上花费将达1140亿美元,这笔开销占到了IT劳动力成本的8%,企业为处理受感染的盗版软件和数据丢失付出的潜在成本总计将接近3500亿美元。 商业软件联盟(BSA)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中国,正版软件使用量的增长对经济的推动力比同等条件下使用盗版软件更大。正版软件 的使用量每增加1%,会产生大约44亿美元的国民产值;而同样情况下,盗版软件仅能带动约22亿美元—这就表明正版软件能够产生近22亿美元的额外价值。 尽管认为微软保护正版,反盗版无可厚非,但方兴东亦公开表示:“从表面来看,微软好象是盗版的受害者。但实际上,被起诉企业才是真正的弱势一方。为什么这么 多软件企业,就只有微软在天天在喊盗版,好像中国人喜欢盗版一样。用户用盗版操作系统,是由于垄断造成消费者没有选择,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即 、使微软是盗版软件的受害者,中国消费者依然存在着对它的不满,定价过高成为盗版泛滥的原因之一。在淘宝上,1元到5元的验证激活码大量存在,与之相对应的 是200多元到1000多元不等的正版软件。对此,微软专门开发了针对学生市场一百多元的Office软件,也有针对政府和企业有特定的销售方案。软件价 格也从最初的千元下降到最低200多元。 于维东认为,根本还是软件版权的意识问题:“拿电影举例,五年前根本不存在现在这个电影市场,中国 的电影票是全世界最贵的,但大家愿意买单表示已经接受电影是一种无形资产。在美国七八美元一张电影票,我们过去觉得很贵,眼下国内的电影票早已超过了这个 标准,它价值现在已经被接受了,但是软件还没走到这个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