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传来EMC加入OpenStack的消息,其实在那之前我就有点资料想和大家分享。在硬件技术方面笔者还可以说略知一二,而对于OpenStack和开源只是个外行。我们将之前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简单汇总了一下,加上自己粗浅的理解,写出本文就算是抛砖引玉吧,如果有理解不正确的地方欢迎读者朋友们指正。 在10月底的“华数云平台:OpenStack、水源热泵和应用虚拟化”一文中,我们谈到了开源OpenStack存储管理——“存储架构优先基于 OpenStack Swift模块进行设计;可以使用各种存储介质作为虚拟机的可分配存储资源,包括本地存储、NAS、FC SAN、IP SAN等分布式存储。”而后笔者又在《VMware的存储野心(上):软件定义、分布式DAS支持》中介绍了VMware的软件定义存储战略。 EMC眼中的OpenStack软件定义存储 先来看看EMC的介绍:
(点击放大) 在EMC的软件定义存储模型中,包括抽象控制、数据平面、呈现和功能性几部分。 我们从下往上看:首先底层设备可以是EMC VMAX、VNX等,也可以是第三方的存储和廉价存储。在它们上面分为控制平面(管理)和数据平面(存储池)两部分,前者包含租户、目录、测量和监控,后者则分为对象、文件和块存储三种传统形式(注意,对象在这里排在最前面)。 再往上,是统一的可编程接口(REST),这里的REST与通常我们所说的对象存储REST API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它更多的作用是控制和管理,而不仅是数据传输。 然后向上提供三种不同的OpenStack Adapters(适配器),其中Swift驱动呈现为对象,Glance驱动呈现为映像(即虚拟机磁盘文件/容器),Cinder驱动呈现为卷(文件系统?)。 对于具体存储设备提供的OpenStack Adapters,我觉得与针对VMware vCenter Site Recovery Manager(SRM,站点恢复管理器)的存储复制适配器有类似的地方,都是为了配合上层实现的功能而添加了一个驱动。 这里笔者还联想到刚刚撰写的《VMware的存储野心(下):虚拟卷和闪存缓存》一文中,谈到的Virtual Volume——“VMware想要把vSphere的数据管理单元从现在建立在LUN上面的datastore,或者文件系统卷,改变为以每一个 vmdk容器为单元,策略绑定到虚拟机,进行粒度更细、更加灵活的分配和管理。”当然,跨平台的OpenStack适用范围更宽,不只是VMware环 境。 存储厂商:群雄逐鹿OpenStack? 在十一假期我们翻译的新闻“IBM推出DS8870 借Power7和OpenStack发力”中,提到了“IBM研究中心对OpenStack的贡献包括Nova-volume和Cinder drivers,正在开始以它们的方式支持更多的产品。由于OpenStack Nova-volume drivers,XIV Storage System第三代企业级阵列和Storwize V7000统一存储系统获得了云计算友好的更新。” 一个月后的另一篇新闻“IBM发布Storwize V3700:支持Easy Tier分层”也包含类似的内容,“...其他功能还包括OpenStack的Nova volume driver,它可以自动化存储配置和卷管理...”。这样来看,Nova-volume驱动应该是提供块存储设备?而Cinder drivers对应文件级存储? 而在上周我们还看到一个官方的新闻稿中写道:“最新的惠普3PAR操作系统软件,包含一个Web服务工具包和具象状态传输应用程序界面(API),使客户能够利用一个标准、可持续的界面集成原有的自动化工具。”这个不会也是为了OpenStack做好准备吧? 下一个积极的会是谁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