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高基专项的进展和动向成为IT业观察政策走向的一面镜子 5月3日傍晚,工信部网站正式发布了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关于2014年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指南”中没有了“国产”、“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等曾经作为民族信息产业旗帜的术语,取而代之的是“无知识产权纠纷”,“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形成系列化知识产权“组合”的新说法。 就在2008年科技重大专项的启动之年,时任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副司长张新生就曾公开表示,开源和闭源相结合的“混源”路线是中国基础软件的发展思路,但一年以后,体现了“混源”思维的绿坝软件事件就使中国政府在美国被有关开源代码著作权人告上了法庭并索赔7亿美元。 “指南”的另一大亮点是课题申报单位自己细化申报指南中的考核指标(包括技术指标和产业化指标),作为课题评审及任务合同书签订的重要依据。从 2012年下半年启动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就强调,要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产业化指标明确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尽管围绕中发[2012]6号文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配套细则还没有出台,但在今年公开发布的6个科技重大专项新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中,核高基专项的新措施已经有别于以往由专家组和专项办公室确定课题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中央财政预算金额。 不过,就在4月下旬,记者就曾得到过关于新年度指南会缺少某些内容的消息,尤其是基础软件领域。“发了又如何?连语言编译器都不懂,还搞什么基础软件。而且新指南的这些课题和核高基专项的初衷和目标有关系吗?互联网和智能电视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吗?” 国内开源软件界知名人士袁萌教授对记者表示。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了实施16个专项,排名第一的01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 专项曾被喻为当年有“两弹一星”,现在是“两件一芯”。据悉,曾有某领导表示,如果说当年的“两弹一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那么在当今世界,独立的微电子、软件和计算机产业体系就是当代大国的重要标志。 中国科学院龙芯CPU项目的负责人也曾表示,几经讨论,核高基专项的定位是建立中国自己的Wintel体系,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有关部门表示需要一套从底层开始,并使用中国自己的软硬件的信息系统。 不过,“十一五”时期已经启动的CPU、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课题至今还没有验收,因此也无法布置新的课题。 “新指南中有关CPU的课题是个看点。工信部的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整机带动’的思路,国内服务器厂商是继续龙芯和众志的生命,还是自己另行设计非 MIPS架构的新款CPU,很快会看出眉目。芯片领域,SOC类课题其实已是山寨产业已经在做的事情了,国家级重大项目应该去支持那些市场做不了的科研,比如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用蓝宝石材料做的集成电路。”李东,一位中关村的IT业人士对记者评论道。 尽管核高基的现实困境早已在市场意识较强的IT业人士群体的意料之中,但核高基专项的进展和动向还是成为了IT业观察政府政策走向的一面镜子。 “从理论上讲,当年的708工程,也就是运十飞机项目到今天也没有下马,是因为国家到目前还没有组织验收。当年运十成功飞上天后,没有了后续资金,国家也没有追加预算,这事没个说法就一直拖到今天。所以,核高基专项虽然还在发指南,但这些指南其实与当年的国家战略目标几乎没什么关系,因此核高基专项很有可能是已经不了了之了。”李东对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