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11日,2013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IDF的主题为“未来,用‘芯’体验”,这意味着英特尔将继续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立足英特尔“芯”架构,扩大和深化产业合作,全面推动计算技术创新、芯片制造创新、应用体验创新、终端形态创新和云端智能创新。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技术公司及数千名软硬件开发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媒体和分析师共聚北京,一起体验最新技术进展及探讨未来计算的创新趋势。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数据中心及互联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柏安娜发表主题为《贯穿客户端和数据中心的全新体验》的演讲,她介绍了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动态、英特尔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功案例,并介绍了2013年英特尔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新品和技术。 物联网推动数据中心的需求增长 现在有24亿人通过不同的设备连到互联网,中国大概有5亿3700万人左右。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市场,未来的商机不可限量。 据预测,2016年会有190亿个不同的设备连接互联网,这其中大部分是物联网,也就是机器到机器的连接,比如说监视器、汽车或者是工场自动化设备。而在这几百个亿不同设备的背后,需要数据中心的支持,才能够提供这么多不同的应用和服务,每600个智能手机就要有一个服务器,每120个平板电脑就要有一个服务器,11个数位看板需要一个服务器,12个监视录影机必须有一个服务器进行数据分析。因此,数据中心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英特尔数据中心技术创新 我们需要通过技术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通过技术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比如说,我们需要利用创新的技术开发再生能源,来解决能源消耗的问题,同时,需要通过技术来提升输配电的效率。再比如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每年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镇,我们通过创新的技术来管理城镇的增长,让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再比如,在人口老龄化的时候,我们需要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成本。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利用创新的技术把数据中心进行优化,在众多的数据当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柏安娜介绍了英特尔在物联网和数据中心方面所做的一些创新和成就,以及如何跟合作伙伴一起解决大数据和物联网对数据中心带来的新的挑战。 以交通问题为例,每一年中国都会多出几百万辆新车,上班和下班的时间一天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就会增加2个小时。所以,要通过监视录影机来搜集数据,包括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中国仅仅一个城市就有3万个监视器、2万个传感器,这个数据量之大也是非常惊人的。针对交通的问题,BOCOM与英特尔合作,采用至强E3处理器,在短短300毫秒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工作,大幅减少交通拥堵的情形,同时提升安全性。一旦出现交通事故需要急救的话,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在加强对Hadoop等开源技术的投资,英特尔希望能够有效利用处理器技术,比如压缩技术,来强化开源社区。中国也已经有一些客户与英特尔合作部署Hadoop解决方案,并推出大数据的解决方案。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中国移动每天都要收集很多呼叫记录,一年的客户增加3200万,呼叫的数量大幅增长,过去的计费系统已经不能用了,没有办法为客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计费资料。中国移动的Jason Waxman表示,基于至强的解决方案,新的系统有固态盘,过去是以太网,新的基础架构采用了英特尔的Hadoop解决方案,CPU的性能提升了2倍,固态硬盘性能提升了5倍,除此之外,以太网络也有了10倍的增长,架构优化之后,不到40秒就可以完成大数据的分析工作。 另一个成功案例是英特尔与NARI合作为浙江省某电力公司打造智能电网。智能电网里面有几十万个传感器,每1、2秒钟就会传出数据,必须进行实时分析,采用的是至强E3的系统,数据中心采用的是至强E7的系统。 在过去的15年,我们有非常棒的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关于电力的控制、虚拟化、可靠性,在压缩、编码、加速方面,我们把它们做了集成,有不同的处理核心,不同的I/O的容量,还有内存。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不同的产品是针对不同的工作负载的。我们有数据中心的IP,包括英特尔的架构,还有软件的容量。我们处理器的技术现在在产业来讲已经超过了二代,还有我们制造的能力。所有的这些,加上摩尔定律,也就是能够集成加倍的晶体管。在单一的硅上面我们的密度是要高很多的,这让我们的客户他们有快速硅的应用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