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塑造了怎样的新式开源文化? 看看十几年的开源控、Getable 的 CTO Mikeal Rogers 是怎么说的吧:GitHub 本来想做一个开源软件协作平台,结果做着做着就成了一个兼容并包、不仅仅是照顾程序员的平台。现在,这个平台也成了各类艺术家、建筑生产商、各大公司、甚至各大城市使用的平台。 例如,芝加哥前阵子就把该市的街道路线、建筑面积、自行车道路线、步行街路线和自行车车架位置数据集发布在 Github, 并邀请大众帮助改进数据精度,修改数据。另外,有些人则将家装项目放到了 GitHub 上,有家律师事务所也在前几天宣布,他们会将早期创业公司的融资相关法律文件全放到上面——而在去年,另有一个神人甚至将整个德国的法律全搬到了 GitHub 上。当然了,GitHub 现在依然是那些用 Node.js 做 AR 无人机、或者是用 jQuery 做网站的程序员光顾的地方。
 “去中心化”的一场革命 大部分人听到开源的第一反应是“民主、分散、和平等”,想到所有人一起做东西,做出来给所有人用。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的开源软件都是由那些享有一定特权的一小撮人创建并维护的——即专业的开发人员,而这些人又只会跟同个圈子、同个水平的一帮人互动(后者与前者尽管很像,但又足够不同到可持相异观点供双方争论)。 在GitHub 出来以前,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讨论如何最好地管理开源项目,因为这类项目的协同成本太高了。这个成本高到什么程度呢?当一个项目做得不错,又发展成一 个规模不小的社区时,我们发现,最好的办法是让项目继续庞大臃肿下去,而不是拆分成规模更小的项目。但这里面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项目变得越大越复杂,个 体就越难对其作出贡献。所以就不得不有特定的一群会员,或者说所谓的“委员会成员”,被任命专门管理和生产项目,这也经常导致项目实际的消费人群和项目创 作者之间的信息裂缝和信息断层。 但GitHub的“去中心化”开源模式则让这种裂缝渐渐弥合,让开源不再聚焦“项目”本身,而是越发彰显个体特色。此话怎讲? GitHub上的整个工作流程设计相当个人化。每个 GitHub 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的账号,而他们发布的所有资料都会隶属于这个层级以下。假如某些人需要对某个项目做出修复,他们只要“fork”(将项目分叉),即在自 己的名下拷贝一个原项目的副本,进行相应的加工即可。 这种工作流程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它鼓励了个体用户去对一个他人已创建的项目做修修补补,而他们对该项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丝毫不亚于一个由自己最先创建的项目。在这种新式的开源文化下,所有用户都能拥有自己的身份和定位。而 GitHub 实际上也已经成为互联网上协作式内容生产(peer-based production)最大的身份提供商,不仅仅是在代码方面。 我自己就做了十多年的开源项目贡献者,但现在的开源文化跟当年的一个很大不同是——我不再是某个项目的“会员”——而仅仅是某个项目的使用者。使 用者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人人都可为项目贡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在我消费、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小项目中,我就会跟项目维护者有一些更小层面的互动,而且 保持一周几次。 但更大的一种趋势其实来自另一个方向:作为我自己的项目的发起者,现在我会收到有很多闻所未闻的人发来的关于这些项目的小代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