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的启示录 再把视角拉回北电网络专利拍卖中。在媒体大肆渲染这场苹果和谷歌在专利竞购领域的直接对话的同时,很多人似乎忽略了这场对话中的另一个绝对主角——北电网络。但其实,北电网络的堕落之路,足以给高新技术企业以前车之鉴。 北电网络是拥有专利却不能和市场有效对接的最好例证之一。这家成立于1874年的企业一直是加拿大的骄傲。2000年7月,北电网络的股价曾经达到每股124.5加元的高峰,市值突破了2500亿美元。也许是因为辉煌的业绩,北电网络一直以“贵族”的心态来经营企业。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产业的泡沫化发展已到临界点,但北电网络还在投入巨资开发相关的光传输设备产品,于是这些产品变成了高达40亿美元的库存积压。此后的2004年,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成为了市场主流,而此时的北电网络却将大量的研发资源投入到了LTE和WiMAX这些4G技术上。当时,北电高管层普遍的观点就是“要做就做最好”。这也是为什么北电网络即便破产,但是他的专利依然具有极高价值,因为在4G技术领域,北电网络的起步和投入胜过所有竞争对手。但是市场却跟北电网络开了个大玩笑,直到今天,2G和3G技术仍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北电网络却成为了一个专利的“坡脚户”——4G核心技术专利众多却无法实现商用营利,连维持专利有效的年费也缴纳不起,破产无可避免。北电网络的经历于中国企业而言,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有专利的企业一定拥有光明的市场前景吗?只有专利而不懂有效和市场对接的企业是否难逃破产的恶果? 至此,这场通信领域的专利竞购战的脉络已经清晰可见了。这是一场从未有过的发生在知识产权背景下的商业竞争,专利成为这场战役中最具威慑力的武器,这是我国大多数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所不曾遭遇的。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土地、厂房、机器、劳动力不再是企业争夺的重点,竞争直接指向企业的核心专利、高技能人才等要素。这样的变化将对我国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至少我们能够预料到,缺乏自己的平台,很可能只能沦为给巨头们打工的境地,以专利为基础、通过平台生态系统的建设才能牟取到更大的战略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