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敌亦友
 现在,RIM公司采用WebKit非常有趣。谷歌将其今后的成长和规划明显的押宝在它之上更是真正的迷人之处。但苹果还有另一个竞争对手,其竞争关系也是越演越烈,也在狠狠地挖掘WebKit:Adobe。
是的,甚至连iOS的死敌——Flash——也已接受该渲染引擎,将其纳入其应用程序的Creative Suite,而且甚至还给这个代码库添砖加瓦。
不过,苹果和Adobe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进行讨论。我只是觉得像Adobe这种关于网络建于什么之上都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公司也可以在WebKit中找到共同点。这是WebKit项目之所以伟大的一种见证:其维护,质量及其最初开发者所采用的和今天编写和维护代码的工艺。
国王已死,国王万岁!
还记得我先前总结的苹果之所以致力于开源的WebKit的首要原因吗?对了,就是要将微软拉下马,撼动其浏览器市场的王座。不过确实没有那么“确凿的证据”。当然也没有关于苹果高管或Safari浏览器开发者之间交流了如何干掉IE浏览器的秘密图谋。这只是我的直觉,我的猜测,不过我认为这还是蛮合理的。更重要的是,我还可以提供一些冰冷生硬的数字证明,即使这不是其开源WebKit的背后初衷,它也肯定是最终的结果。
来自Net Applications的数据显示,Internet Explorer在2005年占据着惊人惊艳的89%的浏览器市场份额,而当年WebKit刚刚开源。现在,这个数字下降到相对并不起眼的54%。相比之下,2005年,唯一的基于WebKit的浏览器——Safari仅有可怜的1.7%的市场份额。但到如今,基于WebKit的浏览器占近20%。
不过,这些统计数字很明显地偏向于桌面浏览器。手机操作系统的网页浏览器状况如何?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好吧,手机浏览器中基于WebKit的浏览器占超过62%的市场份额。 Opera Mini以22%的份额占据第二的位置,微软的那个浏览器甚至没有足够的使用量,无法纳入统计。而“其他”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为15%。
如今,你很难找到对高新技术产业感兴趣的人否认手机领域才是未来真正的王国。而且Webkit已经有一个强大的存在,很难想象WebKit团队持续创新的努力会很快改变。
总结
当然,关于WebKit,还有不少本文未有涉及到的。如果你读到了最后,我得承认倍感荣幸。我已尽我所能去完整而准确地讲诉这个故事,但仍然有很多细节未被纳入其中。
要想获得KHTML的原编码者中的两人的观点和想法,以及WebKit开源后一年他们的立场,你可以在雅虎上观看他们的介绍。想要跟上有关WebKit项目的最新进展,没有比Surfin’Safari的博客更好的地方啦。
最后,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发表评论。我很想听到有关这个领域——比如网页方面的历史——你更多的见解。或者,也许你讨厌它,认为它过于累赘。如果你认为有需要,也不妨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