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在互联网中的位置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就像一个闸门,牢牢地控制着下游网站的流量,每个跨国的互联网企业和国内的互联网大佬们,也不再等闲视之。浏览器已经成为一个竞争相当惨烈的市场。
3月的一天,我参加CSDN的浏览器趋势研讨会,而我也从多位专家的讨论中个,对浏览器的市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浏览器的经典之战
十五年前,Netscape推出第二代浏览器并改名为Navigator(航海家),这是一个里程碑产品,它的一些新特性一直到三年后Web浏览器市场仍然保留。微软认识到浏览器的重要性,迅速推出了最早的IE版本,展开了与Netscape的较量。微软凭借在操作系统中捆绑IE,以及重金投入研发,最终打败了Netscape,以独霸浏览器市场而告终。
微软打败网景后,网景被卖给美国在线(AOL)。为了吸引更多开发者,Netscape将代码源。而网景内部早期的Mozilla组织在AOL的资助下继续研发。2003年,AOL与微软和解,作为和解的一部分,AOL解散了Netscape,将资助的任务转交给了新成立的非盈利性机构Mozilla基金会。
2004年11月9日Mozilla发布了第一个正式版本Firefox 1.0,之后不断进行版本更新,今年火狐的最新版已经到了4.0,而5.0测试版也已经发布。火狐并没有太多大规模宣传,更多是口口相传,在全球市场火狐占有率一度接近20%,甚至对IE构成了威胁。火狐在欧洲占有率更高,在某些东南亚国家甚至超过了一半的份额。
常见浏览器内核
国外浏览器厂商研发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维护的是内核的开发,第二是插件的扩展。说到内核,全球的主要浏览器也因为内核被划分为几个流派:
火狐传承了Netscape的衣钵,使用了同样的Gecko引擎,这套引擎速度快而且代码开源,很容易开发新的应用组件,进行功能拓展。因此,火狐的速度和开放性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IE浏览器使用的内核Trident,该内核程序在1997年的IE4中首次被采用,是微软在Mosaic代码的基础之上修改而来的,并沿用到目前的IE9,Tridengt因为IE的垄断而一支独大,但微软长时间没有更新Tridengt内核,令其与W3C标准严重脱节,很多Bug与安全问题也没能得到及时解决;
Webkit是最近颇有影响力的浏览器引擎,它既是苹果Safari浏览器的内核,也是谷歌Chrome的内核。 WebKit 内核在手机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Google 的手机 Gphone、 Apple 的 iPhone, Nokia’s Series 60 browser 等所使用的 Browser 内核引擎,都是基于 WebKit。.
历次的浏览器战争中,微软的IE一直是主角,曾遭遇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竞争对手。有意思一点是,微软对IE的重视程度总是跟竞争对手的崛起有关:一旦对手被打败,微软就会解散团队,浏览器的研发陷入停滞;如果冒出新的对手,微软又迅速加紧研发,推出新版本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