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软件在信息系统中起着基础性、平台性的作用,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对信息安全也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基础软件的研究工作,在80年代末开始了市场化进程,已经历了萌芽期和单一产品发展期两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产业链加速整合发展期。如下图所示。
(1)萌芽期(2000年以前)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7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些基础软件的研究工作,但这多属于实验室产品,并未取得市场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相继成立了金山软件、中创软件、东方通科技、人大金仓、永中科技和红旗软件等本土软件厂商,并开始面向市场推出基础软件产品。90年代,IBM、微软、ORACLE等国际IT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并迅速垄断了中国基础软件市场。
由于国际IT公司的领先优势和垄断地位,在这个阶段国内主要讨论的是要不要发展国产基础软件的问题。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惊醒了国人,使得国家最高层以很快的速度就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我国必须要自主研发高端通用芯片(CPU)和操作系统。
(2)单一产品发展期(2000-2008年)
至此,在各个基础软件领域我国都拥有了国产产品,但本土厂商的产品单一化,多数公司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只覆盖一种类型的基础软件产品。除了中间件市场外,其他三个领域仍被国际厂商所垄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