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带来机会 记者:在软件产业,我国是后期进入的国家,在容易形成大规模、大批量、高利润的软件领域被发达国家垄断的情况下,中国的软件产业有何优势和发展机遇?突破口又在哪里? 陈英:软件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软件就是服务”的概念,前几年,大家对此认识还不是很深刻,那么现在已经不是远景问题,而是现实的问题,我们在做“十一五”规划时,已经把“软件的服务化”作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了。以往像微软卖License(授权)、卖光盘的单一模式在向服务多元化的模式转变。当然还有一些新的模式出现,这就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所在。 中国软件产业要抓住这个机遇,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才有后来者超越前人的可能。我最近一直在观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一些中国公司,比如腾讯,它不是卖QQ这个软件,而是围绕这个软件做相应的服务,这种新型的模式对于原有的模式肯定会有冲击。包括分众、携程的模式,很多是软件加上经营模式集成在一起做服务,资本界非常看好这种模式。还有开源软件的发展、互联网的深入,都在推动软件经营模式转变,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全球软件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从技术到经营模式的深刻的变革。有变化才会有机遇,新的模式为我们塑造品牌和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记者:在印度,软件外包的人才成本越来越高,国际软件外包业务也开始出现迁移,这是否会成为中国发展软件外包的一个机会? 陈英:的确如此。首先,从国际大的发展形势来说,服务外包正在形成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出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和全球化配置资源、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考虑,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将没有成本优势的业务外包出去,因此,产生了规模可观的服务外包市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迅速扩大。其次,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承接国际相当规模外包订单的人才基础、企业基础、管理基础。第三,印度的人才成本非常高,把业务再包给印度的话,发包商的利润已经不那么高了,驱动力也就不那么强了;而中国,相对来说,人才还比较充裕,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另外,西方有个谚语: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出于产业和业务安全的考虑,国际厂商也在寻找替代印度的软件外包基地,包括中国及东欧、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对象。对中国发展软件外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给资金不如给市场 记者:您认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哪些? 陈英: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是盗版现象,它是对知识产权的公然践踏;还有一个隐性的,就是对软件价值认可度的问题。买一台电脑、服务器,老板愿意掏钱,因为这些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但要是买一个软件,就不愿意掏钱,或者估值很低。 再有,就是金融体制的问题。目前银行的价值评估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实物评估阶段,对于房产、物流等能做一个准确的评估,而对知识产权资产、专利资产基本没办法评估,导致整个软件产业,除个别上市公司通过上市融到发展资金外,绝大多数公司仅靠自身的滚动来发展。还有,我国风险投资机制一直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使我国自主创新的产品没有资金的支持,只能停留在设想和科研成果的阶段。 软件产业自身也有问题,由于竞争异常激烈,大企业和小企业常常竞标同一个项目,招标方不是按质给价,而是谁出的钱最低就给谁,这样就导致了恶性循环。还有,很多企业把创新看得太重,像守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愿意失去对它的控制,但是产业资本也好,金融资本也好,风险投资也好,它要投资,如果对产品不了解或者没有控制权,它是不会投资的。 记者:对于这些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因素,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 陈英:政府一直在倡导和宣传转变观念,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自主创新产品如何让用户认可,放心和大胆地使用,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软博会期间,将举办优秀中间件产品推荐会。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的中间件已经取得群体性的突破,产品质量、性能和稳定性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用户不放心,不敢用。我们此次做这个论坛,将把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几家中间件厂商组织起来,把他们今后一两年内准备开拓的目标用户请来,由政府、第三方机构、专家、中间件厂商、成功的用户来给目标客户做深层次的、透彻的展示和介绍,让这些用户放心来采用自主创新的中间件产品。这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如果尝试成功了,我们会举办一系列的推荐我国自主创新产品的活动,为自主创新的产品创造一个市场。 这么多年,我们体会到,给企业资金不如给企业市场,给企业输血不如给企业造血,怎么让这些产品走向市场、起到作用是下一步我们要做的重点工作之一。 结束语 陈英副司长在采访即将结束时特别强调,我国在“十五”期间,软件产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培养了一批骨干企业,开发出一大批自主创新的产品,建立了相当规模的人才队伍……总体而言,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从基础软件到应用软件的完整的产业链。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为我国软件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又快又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