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团队定了自己的目标:我们要在盖茨规划的基础上,做用户需要的功能。这样我们既能够帮助公司达到战略目标,又可以帮助我们的CEO满足用户第一的价值观,还能帮助公司做出又炫又有用的产品,而且真的能够解决用户问题。我们当时拟定了几个Windows Vista的新功能。 “视窗智能助手”:它在你随时需要帮助的时候,一点就出来,甚至会聪明地自己出来。它会根据别的用户碰到的问题和犯的错误来推测你可能碰到的问题和犯的错误,然后它会一步步地帮你解决问题。 “执行助理”:事先编译好的各种指令,只要用户要求就可以执行。例如:“在离我最近的打印机上打印”,“转发给北京分公司的员工”。 “机器学习”:有些新的指令或工作没有被人工录入,我们增加了机器的学习功能,能够学到这些新的词汇、描述等,让我们的机器助手拥有可以自我学习、补充知识的功能。 “新档案处理”(就是打开任何文件夹看到的):除了现在静态的档案排序外,我们的软件可以聪明地找到任何你的档案,即根据每个文件的数据库内容,聪明地搜索。例如:“王力宏2000年以后所有的MP3音乐”,“老板今年寄给我的邮件”。这些指令发出之后都会被转换成为WinFS的数据库指令,而形成真正的智能数据库。 这些工作都还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我的团队从2001年年中到2004年年底,都非常努力地工作。作为Windows Vista开发过程的亲历者,我体验了其中的无比艰辛。大到一点点成果的突破,小到一个团队的组成建立。 经过了三年的奋力拼搏,微软视窗团队的工程师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但是,Windows Vista的成功却似乎遥遥无期。其实灾难早就在酝酿,因为大家在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伟大的计划实现起来,其执行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WinFS团队虽然承诺了盖茨提出的三大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感到了迷茫。WinFS团队认为他们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也不敢告诉盖茨。任何一个接触过Vista团队的人都知道,每次把测试版的Vista搭建出来以后,都发现庞大的系统根本无法运行。 作为一个亲历者,我只能诚实地回忆,当核心团队看到任务无法完成时,他们不再努力工作,只想着如何推卸责任。当时,几乎每一个团队都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Windows95与WindowsXP全球震撼登场的场景似乎已经飘然而去,而成功的渴望已经变成了对失败的恐惧和对项目的怀疑。我的团队也多次怀疑Vista 能否照预期的时间表推出,另外,还有种种我们团队的工作需要依靠别人的项目的实现才能完成(这称做dependency)。这个时候,团队里的懈怠氛围就更加浓重了。这个时候,我总是告诉团队专注自己的工作,不要去乱猜别人的schedule(时间表)。慢慢的,整个公司都弥漫着一片“皇帝的新衣”的气氛,士气非常低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