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自主生产cpu的战略失败了,并质疑“中国芯”的独立性,甚至有人将龙芯与前年引起业界震惊的“汉芯”造假事件相比。不过,也有半导体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中美公司之间的一次“互补合作”。没有一家芯片企业可以独立完成所有部件研发,英特尔几年前进入手机处理器领域时,也买过ARM处理器架构。 某专家认为,借助授权,龙芯市场化速度势必将加快,由于目前Linux阵营日益成熟,龙芯支持Linux系统,未来前景值得期待。这一判断的确符合产业趋势。即使英特尔,也正与Linux“眉来眼去”。此前英特尔甚至发布了面向上网本的Linux系统moblin。 应该说,指责“龙芯”作假肯定是不公平的。贴出这条消息的几家网站上,也有不少网友评论说,科技研发不可能白手起家,肯定是要在一些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展开。这是非常客观公允的说法。而且,为了确保研发出来的产品能够与业界成熟的技术体系、软硬件兼容,更是必须要借鉴一些成熟的商用技术。否则,一款产品研发出来,却无法与现有的任何一种软硬件相配合,这样的研发将没有任何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过多年的积累,IT行业拥有了完整的研发推进体系,用户也形成了自己的使用习惯,如果不去充分照顾这些实际情况,商用化之路将举步为艰。比如Linux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进军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不但有开放源码组织在极力摇旗呐喊,同时也获得了不少国家政府的支持——毕竟可以显著削减本国的信息化成本。可是,一是用户习惯了Windows,二是IT行业的硬件、应用软件开发商对微软的支持力度要远超Linux,三是Linux的开源、低价策略,难以吸引优质的研发资源全身心投入,于是至今Linux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还是Windows万不得已情况下的替补。 其实“龙芯”也好,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也好,国家主管部门、投资者和研发机构都是希望今后能取得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所以出于商用化考虑,借鉴国外技术、与国外厂商合作,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什么高科技产品能完全采用一国技术研发而成的。出于商业利益开展的科技研发活动,最终还是应该从商业行为的角度来看待,无论研发资金是企业自筹还是国家资助。 “龙芯”其实几年前就有了成品,难道为了保住完全自主研发的虚名,就任其被隔离在国际主流技术和产品之外,连本土用户都不愿意购买?究竟是面子重要,还是尽快设法将研发资金转化为商业收益,从而支持后续研发? 各大网站的文章对龙芯多有宽容的看法,单纯的指责或许并不公平,但是更多的监督和支持,必定让龙芯走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