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暴利 实际上,微软等软件巨头把中国市场的产品价格定得太高,甚至超过美国本土水平,是导致盗版软件在中国市场盛行的主要原因。 迫于中国《反垄断法》即将出台的压力,微软决定从今年7月份开始半价销售 Office产品,售价为699元。如此大规模的优惠幅度创下了其在华销售的最低纪录。在这以前,微软很少有过大幅优惠的举措——这也恰恰说明,此前微软在华“牢不可撼”的销售价格不过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暴利空间。 以政府采购为例,微软采取的一直是高价销售的策略。2001年北京市政府决定采购数万套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微软Office给出的报价为2800元。但事实上,曹参当时在零售市场购买正版Office的价格只有2500元。“所幸的是,当年北京市政府明文拒绝采购微软产品。” 国产软件商红旗中文2000的总经理胡才勇也透露,在遭遇2001年北京市政府打压后,再加上国产Office软件逐渐成熟的表现,2004年微软Office价格降低了800元,达到2000元左右。此后,微软Office最低价格又降为1451元。 相比之下,国产办公软件的价格只有微软Office的1/5.“仅2005年,由于我们国产软件的竞争,有关政府部门就节约了6.8亿元的采购成本。”曹参援引一份当时信息产业部出示的数据称。 妥协姿态遭质疑 实际上,微软也感觉到了巨大压力,并且作出了某种程度的妥协。但这些妥协措施在业内人士看来依然不够“真诚”。 今年2月,微软被迫采取开放包括应用程序接口(API)以及通信协议等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微软中国公司董事长张亚勤当时对此声称,开放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微软作为产业领导者的必然之举。 在业界人士看来,微软此举不过是迫于全球范围内反垄断浪潮的压力。而且,随着以Google为代表的开放式互联网软件的兴起,微软过度自我封闭的做法无异于“自毁长城”,开放接口是形势所逼。 曹参在对这些开放的内容逐一研究之后更是大失所望:“说老实话,它公布的东西非常不完整,我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它都没有公布。”曹参认为,微软所谓开放接口的说法不过是在欺骗消费大众。 胡才勇也认为,微软开放的API接口“非常粗略”,公布的内容和真实的细节存在很大差异,竞争对手依然必须按照微软的规则办事——“这显然还是垄断的心态”。 即使微软将Office价格降到了699元,曹参依然认为,这个价格还是高过美国境内的售价。 按照微软公布的价格显示,Office个人版在美国售价为149美元,相当于 1000元人民币。但曹参在美国网上搜索发现,美国市场真实售价要低得多。“有四家渠道商开价才60美元,最贵的也仅为100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买正版 Office的价格不过400元人民币,比国内最新的699元还少1/3.”曹参认为,相比中美两国人们的收入水平,微软在中国高价销售软件的做法显然极不合理。 曹参认为,正是微软在中国的垄断地位,维持了其巨额利润。而中国《反垄断法》的长期缺失,也助长了微软的气焰。“这个事实必须得到改变。” 相关链接 微软反垄断调查一览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立于1975年的微软就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遭到反垄断诉讼。 美国 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微软与IBM在个人电脑软件市场可能产生的冲突进行调查,后由美国司法部接管。 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绑销售。 1998年10月,微软垄断案开始审理。 2000年6月,美国地方法院作出对微软拆分的判决。 2001年6月,微软躲过被拆分的命运,但其违反反垄断法罪名成立。 2001年11月,微软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妥协。 2002年,美国联邦法院批准了和解协议,微软面对至少为期5年的惩罚性措施。 欧盟 1998年12月,欧盟对微软公司反垄断调查开始。 2004年3月,欧盟委员会认定微软公司滥用了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要求其做相应改变,并开出4.97亿欧元的巨额罚单。 2006年7月,欧盟委员会决定对微软公司再次处以总额2.8亿欧元的罚款。 2007年3月,欧盟委员会威胁对微软公司再次处以每天300万欧元的罚款。 2007年10月,微软答应履行处罚决定。 2008年2月,欧盟又对微软开出高达8.99亿欧元的罚单。 韩国 2001年4月,韩国Daum通信公司控告微软及其韩国子公司涉嫌在即时通信软件业务上有不公平的商业行为。 2004年11月,微软被指控在其视窗操作系统中捆绑MSN即时通信软件的行为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2005年,KFTC(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判定对微软处以3543万美元的罚款,并在操作系统中取消对MSN即时通信软件的捆绑。 2005年11月,微软为了和解反垄断起诉,向Daum支付1000万美元现金。 2007年10月,微软最终接受3543万美元的巨额罚款,并在视窗系列操作系统中解除对MSN即时通信软件的捆绑。 |